海南党建 详情

大史家村:昔日老典型焕发新活力

2018-01-29 12:23 来源:海南报 作者:肖玉珍 编辑:多杰卓么

                                                     本报记者/肖玉珍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是全省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流逝不仅没有使他们失去昔日的辉煌,反而更加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大史家村,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伸向村落民宅,一栋栋整洁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穿梭往来,从人们脸上洋溢着的舒心和惬意可以看出,大史家村人正走在一条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上。当被问及这些变化时,大史家村的群众都认为他们有一支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党员队伍。
  近年来,大史家村“两委”班子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突破口,不断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这一分一厘的力量,凝聚成无私奉献精神,在大史家这方土地上绵绵延续,不断充实。
  瞄准村民“幸福指数”
  在大史家村,每天都演绎着一个个让干部群众受益终生的故事。党员吉先加,帮助贫困户但占海学习科学技术,传授致富经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经过三年多的帮助,昔日的贫困户但占海已建成了自己的庄廓,盖上了新房,购置了价值6万元的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到河南、河北等地去挣钱创收,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党员毕生忠认亲帮助村里的贫困户毕某,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兄弟,督促改变好吃懒做的一些坏毛病,帮他春耕秋收,治理荒草遍地的农田,当年只知吃饭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懒汉,变成了今日的“有钱汉”,党员李生录和回族贫困户马国良认亲结成对子后,经李生录多方帮助,温饱解决了,过去连个大门都安装不起,前几年建起了新大门,还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里。对此,马国良的母亲感慨万分,她说:“原来我是个‘病秧子’,娶了媳妇又是个‘药罐罐’,日子过得难心,和李生录认亲结成对子后,他把我们的大小事都当成自己的事,贴钱出力,费劲费神,比亲兄弟还亲啊。”
  不仅如此,这些年大史家村发动党员、干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贫力度,定脱贫计划和措施,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实行重点扶贫帮困,积极寻求脱贫致富的途径。对特困户和身残力弱群众,党员、干部自觉献爱心、送温暖,给予物资、资金等救助。每年村集体为全村农户缴纳参合金、支付农田水利资源费、电管维修费等,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费。
  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村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节节攀升,成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高产村,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如何使这面旗帜不倒,又能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对于每一届“两委”班子成员都是考验。“我们全村1400多人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村支部提出的‘村富我荣,村衰我耻’的口号深入人心,从70年代至今的40多年时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元旦扭秧歌,春节闹社火,周末办舞会等丰富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不定期地开展拨河、打蓝球、下象棋活动,已有了数10载。”村委会主任任永寿骄傲地说。
  深入开展支部和党员承诺活动、党员帮扶活动,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为了不断增强村党委的凝聚力,村党委先后制定了《支部书记职责》、《支部工作制度》、《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村党委议事规则》等20多项制度,并且制作成镜框,上墙亮相,加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使村级各项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由于各项工作有了规范的程序,办事有规可依,处理事务有章可循,所以,大史家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村风、村貌和安定的政治秩序及稳定的社会环境,曾多次被省、州、县评为“双文明”先进集体和州、县级“文明村”。
  产业撑起致富路
  2010年2月,大史家村党支部升格为海南州第一个村级党委。尽管这个党组织的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群众对党的信心没有变。难怪在外村人眼里,大史家尽出“少见多怪”的新鲜事。
  年轻人争先恐后地争取入党;打工回家的党员回村后第一件事向党支部汇报思想,缴党费;年过80的老党员,柱着拐棍坚持过组织生活;村内谁家有病痛灾难,立刻能得到左邻右舍的照顾。这种现象,无疑反映了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高度凝聚力,说明了党员在各族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这就是大史家昔日的老典型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从1995年起,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对先进村社干部、优秀党员、民兵、妇女、团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每年培养出一名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并把脱贫致富奔小康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号召富裕户和贫困户之间开展“认亲扶贫”联户活动,目的是让不同民族的村民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村集体经济日益扩大的同时,村民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兴办个体经济,在粮油加工、饮食服务、运输、养殖业和开办农家院等方面各显其能,集体企业的壮大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充实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夯实了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真正实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强化党建促发展”。
  有了“火车头”,脱贫路上跑得快。一代代党员队伍的接力奋斗让大史家村迈向更加美丽、富饶、和谐、文明的灿烂未来。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