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 详情

40年变化从饮食说起

2018-10-15 17:47 来源:本报讯 作者:陶亚荣 编辑:陶亚荣

4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其中,各族群众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的凭票购买,到如今的手指一点,美团外卖送货上门;从顿顿离不开的大白菜,到如今的西餐料理……当年离不开的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被微信、支付宝等新兴支付方式所代替,让吃饭变成了再方便不过的事。

听父辈们回忆,40年前,每到春荒二月之时,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口粮,他们到处寻找粮食,挖野菜,吃榆钱儿充饥。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肉类,或者糕点糖果,即便能买到,分量也特别少。

时至今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贸市场、超市、大型商场,各种食物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健康饮食,人们渐渐将美食升级成了一种生活态度。

下班到家,州医院的护士邢青霞下意识地掏出了手机。点点手指,小炒肉、土豆丝、麻婆豆腐来一份。没过多久,外卖小哥就送来了热腾腾的家常饭菜,拆开来摆在桌上,就像自己做了一桌大餐。

到了周末闲暇,逛超市、下馆子成为了邢青霞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小时候,都是一大早和我爸爸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子摊位混乱,环境比较嘈杂,很不卫生,现在超市的菜分类明确、挑选方便,环境也更加好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正由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在邢青霞看来,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下馆子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了,是便捷的交通、先进的农业科技、发达的移动网络让千里之外的新鲜美食唾手可得。“螃蟹、排骨、小龙虾……”这是贵德县居民杨占芳家的国庆节日餐。“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从当初的填饱肚子到如今讲究荤素搭配、吃出健康,每天都跟过节似的。”杨占芳说。“1978年,我们夫妇的月收入加起来才100元出头,现在已经提高到7000多元了,你看变化有多大。”杨占芳指着自己的工资记录本对记者说。

在她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市场物资短缺,能填饱肚子已是不易。“日常生活用品不仅种类少,还限量供应。”杨占芳说,那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根本谈不上存款,到月底都要借钱生活。“每年只有过年时,家里的餐桌上才会出现一些鱼和肉。”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那时,市场上购物的网点也多了,鱼、肉、蛋等荤菜开始成为家里餐桌上的“常客”。而现在,杨占芳家门口开了多家大型商超、农贸市场、便利店,商品种类丰富、应有尽有,买什么都很方便。“付款也不用带现金,直接用手机扫码,几秒钟就完成了支付。偶尔不想出门购物时,用手机APP下单,商品半个小时内就送到家门口。”杨占芳说。

不仅食物的获取方式更加的便捷,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从最初的努力吃饱到现如今的注重吃好,从以前的大鱼大肉到现在的荤素搭配,相比起数量,人们更加注重质量。

四十年来,餐桌上的食物折射的不仅是我州各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对健康生活的一种追求。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