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学 详情

一座村庄的气质

2018-12-24 10:29 来源:海南报 作者:朱立新 编辑:索南扎西

QQ图片20181211152634.jpg

       可能是我出生成长在农村的缘故吧,我始终对村庄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亲切感和依赖感。每每我说出“村庄”两个字时,一大堆朴素而沉静的事物如蜂群一般纷纷涌来,带给我欢喜和畅想的、蕴含哲学意味的美感,那一刻,我确信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由于不可抗拒的力量使然,而变得异常脆弱和敏感——河流,麦草垛,镰刀,马车,稻草人,背篼,风匣,老柳树......没有一样不准确诠释着村庄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底蕴。
  我是在这样执念于我雪域高原一个小小村庄的时候,走进东海之滨的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
  其时正值莺飞草长、春意盎然的四月天,我们一行十几号人卸下厚实的行囊,尽量让心情也随身体的减负而轻松起来——感受一段烟云历史,或者聆听一桩红色往事,或者体悟一片温馨记忆,总得打开心扉,得摈弃沉重、拖累、晦暗、焦躁等才是。——更何况,我们要走近的是一座与我的村庄全然不同的、具有非凡气质的“现代村庄”。
  没错,坐落于四明湖畔的横坎头村是有气质的。
  在我们漫步横坎头村的几个小时里,这种气质无处不在,且随着柔弱的微风顽固贴近我们的肌肤,侵染着我们的好奇。这气质并非仅仅因为这里曾经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也并非仅仅因为习总书记一封千斤回信,这气质更多萦绕在村巷道里或端坐或踱步的、精神矍铄的老人们的笑靥里;在村干部自信果敢的对未来发展规划比划的手势里;在村讲解员认真、严密、铿锵震耳的讲述里;在眼前一闪而过的孩童顽皮而清脆的喊叫里;在洁净整齐、代表江南灵秀典雅的白墙青砖间……徜徉在这座7.3平方公里的村庄里,我的思绪久久回溯至更远的年代,我想,一个人的气质会决定他能走多远,能获得多少人的尊重和仰慕,同样的,一座村庄的气质也能够决定它将拥有多少光荣与梦想——从本世纪初的老区贫困村变为现在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党组织”,“余姚市五好党组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分别比15年前增长20倍和17倍……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横坎头村始终如一的关心,铭刻着横坎头村一茬茬村干部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努力,昭示着一代代勤劳勇敢的横坎头村民们洒下的心血和汗水。
  往往,我们认识并试图探究某个地方历史时,会与一些宏大的场面或事件、名胜古迹、先贤雅士等联系起来,然而,在横坎头村,不断闪逝又不断显现的事物改变了我固有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同时为我提供了另一个观照历史的视觉。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细微如此简洁,却如此温暖而有力——“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习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它温暖和激励的何止是横坎头村的800多户人家,而是整个余姚,整个浙江,整个中国!
  毫无疑问,一封信提升了一座村庄的精神向度,镀亮了一座村庄的风骨。从横坎头村回来的这些日子里,我脑海中总浮现着他或它们的名字:72岁的老党员王志尧;11年前开起全村第一家“百丈农家乐”的黄彭勋;村支书张志灿;村果香园农场场主何达峰;十几年前在矮小平房里开小卖部到现在经营大超市的黄满珍;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开发建设后,带头搬迁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四处奔走做动员工作的黄志光;从20年前结对帮扶对象到现在经营两家年产值2000万的灯具产业老板的冯焕荣……“红色村史馆”;村“道德讲堂”;“红色之光宣讲团”;“正蒙学堂”……这些尘土一般朴素的名字,作为横坎头村飞速崛起的有力旁证,已经多次通过各大荧屏及报刊上,向外散发着“浙东红村”特有的新鲜蓬勃的生命气息,他们在蔚蓝色的大海边缘,向内陆和海外传递着一个“红绿”相间的秀丽、富饶、和谐、文明的小世界:闲适而不慵懒的老叟孩童,繁忙而不纷乱的村委会工作秩序,自信而不失度的企业高管,整洁的村道、广场、花园、商店、民舍比心灵还要深奥,杜鹃花芳香四溢,似乎与“四明湖大鱼头”和“烤芋艿”的清香相媲美……的确,对于这些,如果置身于北方任何一个村庄里,是无法想象的。
  今天,当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就坐在大西北的紧邻黄河的一个小村庄里,我调动周身所有的神经捡拾着那次4月浙东之行的细碎鳞片。独对史册中这一页彩色插图,重温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谆谆嘱托,我只有一个意念,这便是,从这片深植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渴望倾听到横坎头村更多类似于海浪拍岸般富有节律的奔跑声音,那种力量,那种执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使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