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 详情

【网络祝年】年俗记忆(一)《二十三,过小年》

2019-02-02 18:35 作者:邱元胜 编辑:索南扎西

1154105793101443.jpg

  “尕娃尕娃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春节,青海民间叫“旧年”、“年”或“过年”。小时候,日子虽说过得很寒酸,到了寒冬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油炸馃,放鞭炮,走村串户拜年,与小伙伴们尽情地玩。
    喝过了腊八麦仁,就开始一天一天地掐指算。
    到了腊月二十三,心情开始激动起来,因为家里人都开始专门为“年”而忙了。父亲去采购,母亲屋里屋外忙活,孩子们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又称“交年”,“小年下”。
    把腊月二十三日称为“小年”,有两个意思:
    一是,“小年”到了,“大年”在即,由小到大,这“年”就开始了,表示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特别激动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因此有了这样一首歌谣: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二是,从“小年”开始,拉开了“大年”的序幕,也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实质性的过年准备工作全面开始。
    又有歌谣曰: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是民间的祭灶日,祭灶又叫“谢灶”、“辞灶”、“祭灶节”、“灶王节”。旧俗,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
    按照传统的说法,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是该家庭的“一家之主”。人世间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对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据说,灶神叫苏吉利,灶王奶奶叫搏颊。灶王爷夫妇不仅仅是“一家之主”,还是玉皇大帝派下来专门监督这一家人的德行的“监察官”。
    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民间传说,根据灶王爷的汇报,玉皇大帝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这家人如果品行不端,一旦被认定上年有罪过,下年就会被处罚,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腊月二十三这天,膜拜灶王爷的人,恐怕在过去的一年里干了不少坏事。想通过贿赂讨好灶王爷,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一年里,不守本分的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熬上糖把灶王的嘴粘住,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实话。因此,也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
    祭灶,是华夏大地上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旧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规矩,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而且这个活动要在晚上举行。
    其实,祭灶的实质,是原始人类敬畏火和食物的遗俗,也是“民以食为天”的生活理念的体形。同时,有教化家人“勤俭持家”,“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按照传统习惯,腊月二十三还要做以下这些事情:
    1,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过去,农村识字人少,拿起笔挥毫泼墨写对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故,求人写对联得早早着手。人们拿着大红纸,纷纷跑到“先生”家求字。有时候也会利用过“小年”的机会,把“先生”请到家里写对联。
    2,赶乱婚
民谣曰:
岁晏乡村嫁娶忙,
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
守岁今年是洞房。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3,吃饺子
    祭灶节吃饺子,取民间“送行饺子迎风面”之意。青海是“面食”的故乡,面食不但种类繁多,而且讲究也特别多。为灶王爷送行,要包一顿饺子,饺子青海人叫“扁食”。接风时,往往会吃一顿拉条,青海人叫“捋面”。
    4,吃灶糖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青海人的“糖瓜”,是用甜菜根熬制的,甜菜根,青海人叫“根榻”,又叫“糖萝卜”。甜菜根熬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甜菜根洗净,切成片下锅用清水煮。煮到一定程度把甜菜根捞出,继续用文火慢慢熬成粘稠状就成了。因为熬制“根榻糖”费时费柴禾,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熬制。
    5,剪窗花
    过年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除了剪窗花高手以外,民间窗花图案都比较简单,都是家庭主妇们自己动手剪。一般在窗户的四角剪四个三角形图案,中间剪一个菱形图案。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剪几幅贴在其它地方的窗花。剪窗花高手们为耍“社火”的灯笼等道具上剪出各种图案,备用。
    剪,青海人说“绞”。奶奶和母亲“绞”窗花,孩子们拿废纸学,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也都会剪窗花了。剪窗花,有的叫“绞鞋样”。有这样一首儿歌:
学屁学样,阿奶绞给个鞋样。
鞋样扯掉了,阿奶死掉了。
    里面的“鞋样”,包含了窗花。
    (作者系青海省、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书画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南报签约作家)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