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详情

尕让:乡村振兴当仁不让

2019-04-14 14:42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索南扎西

1452561085896623.jpg

222.JPG

松巴村的水光山色。记者 咸文静 摄

“今年我们的目标销售额是800万元。”说起2019年的发展计划,张生军对2年前的选择,更加笃定。

今年36岁的张生军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希望村的致富能手之一。20年前就走出家门外出打拼的他,跑过运输、揽过工程、开过饭馆。就在村里不少人都觉得他要在城里安家落户的时候,2017年,他放弃了原有的产业,回村里搞起了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不卖别的,出售的全是当地的青稞、软儿梨等特色产品。

“好不容易走出去,咋又回来了?”面对张生军的选择,家里人一开始并不理解。

有疑问的并不只有他的家人。

“我选择回来,是因为看到了我们农村广阔的发展空间。”张生军的答案,换成时下的一个热词,那就是乡村振兴。

作为贵德县的北大门,尕让乡地势狭长,有脑山、浅山,更有川水地区。正如当地人所调侃的那样,秋收时节,“收田最早的是尕让,最晚的也是尕让”。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碗面片”带来的美誉,在全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尕让与其他乡镇一样,也有着“成长的烦恼”。

原有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怎样挖掘新的发展路子?

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瓶颈,尕让乡一方面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布局,另一方面打造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出了一剂推动全乡发展的良方。

老产业怎么做?

黄河滩村是个只有159户的小村子。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全村93公顷耕地中,有近80公顷都在种植露天蔬菜,其中辣椒种植面积达到47公顷。

“黄河滩村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和水质条件好,土壤适宜,是露天辣椒的理想产地。”村支部书记张云说,在黄河滩村,种植辣椒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十几年前,村上就有村民三三两两地种植辣椒。

品质佳,口感好,为什么这么好的辣椒富不了民?张云一度十分困惑。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黄河滩村渐渐摸清门道:村民们单打独斗,行情好时,都有钱赚,一旦遭遇“熊市”,弊端就出现了。还有些农民跟风种辣椒,实际并不掌握种植技术,管理不善,效益自然不高。

问题倒逼改革。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以前各村发展都是各自为政,形不成规模,经过多次商议,我们决定从原有产业发展方面入手,打通我们尕让发展的‘任督二脉’。”尕让乡党委书记张建林说,就拿黄河滩村来说,通过引导村民规模化发展,辣椒种植面积一下子就上来了。产量增加后,销路更加广阔,村民们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村委会主任石常德是村上贵德县绿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提起政府的扶持,老石掰着手指算了起来。

“别的不说,一卷地膜70元,一袋有机肥40元,无论是合作社还是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拿我来说,20公顷地,地膜就是2.1万元;200袋有机肥,8000元。仅这两项,就为我节省了近3万元的开支。”

变化不止在黄河滩村。

“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发展优势,我们在阿什贡、松巴等村种植春冬小麦85公顷;在希望、黄河滩、二连等村种植露天蔬菜565公顷;在关加、洛乙悔、尕让等村种植中藏药村333公顷;在亦什扎、亦扎石等村种植青稞燕麦500公顷。构建了以春冬小麦、露天蔬菜、中藏药村、特色饲草四大种植基地为支撑,特色经济作物为补充的农业发展格局。”乡党委副书记苟胡塞介绍道。

种植基地的打造,构建简单散户种植向订单种植转变的发展模式,而村民,是转变中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种植露天辣椒,辣椒的采摘期长而且容易种植、容易打理。”说起种辣椒的收益,家住席芨滩村三社的高青海给记者算起了一笔“辣椒账”。

“种辣椒成本低,平均每亩地能赚七八千元。一年种一茬能比得上一年外出打工的收入哩。”淳朴憨厚的高青海笑着说。

新路子怎么走?

说起尕让乡的旅游发展,按照乡长多杰拉旦的话说,美景都在家门口,只待揽客创增收。

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切实增加村民收入,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位于尕让乡政府南侧20公里处的二连村,背靠黄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夏日里,漫步在村道上,村里小桥流水、花海果园美不胜收。最近几年,随着贵德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千姿湖景区发展势头迅猛。作为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乡村旅游成为了二连村发展的新抓手。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我们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村支部书记刘文玉告诉记者,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千亩梨园、百亩花海,种植辣椒、西红柿等露天蔬菜,办乡村旅游采摘节,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二连村的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其实,透过二连村,我们能够看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我们尕让乡是有潜力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依托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拉脊山草原风光等资源,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张建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地处地质公园腹地的松巴村三面环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且有着浓郁的藏族风情。过去几年间,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通过挖掘民俗特色文化,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子渐渐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显山露水。

“虽然我们自然条件优越,但目前资源利用粗放,以藏族民居、习俗、服饰为代表的藏族文化,三面环山一面邻水的景观视野,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就在松巴村党支部书记切江尖措发愁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松巴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将投资1900万元用于松巴村的产业发展。

过去,松巴村以种植小麦为主,虽然近几年推广种植了菌草、核桃等作物,但农产品附加值低。另外,村上成立了酩馏酒生产加工合作社,可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

“我们计划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业生产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通过融合发展,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松巴特色农旅品牌。”翻开经过七次修改完善才确定下来的松巴村发展规划,张建林难掩激动。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尕让乡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构建以国家黄河清湿地公园、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为支撑,松巴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二连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千户省级旅游扶贫村建设为核心,尕让特色美食小镇为亮点,辐射带动全乡22个村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累计修建农家乐、牧家乐28个,家庭宾馆15个,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余万元。

“正是由于看到了老家的发展潜力,我才选择发展乡村电商。通过建立以我的紫光凝电子商务站点+22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实现小麦、青稞、软儿、酩馏等当地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今年春节前后,我们的销售额就达到近40万元。”张生军笑道。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