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海南 详情

别了,守着黄河靠天吃饭的日子 贵德县黄河南岸1.33万公顷耕地实现自流灌溉

2019-05-30 09:24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连军 编辑:索南扎西

0940069445177410.jpg

image.png

鸟瞰拉西瓦灌溉工程。摄影:樊永涛 罗连军

       5月22日,正值冬小麦拔节时,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新建的输水管道里冒出一大股子清澈的河水,流入已干涸多年的旧渠。哗啦啦……听着亲切的流水声,村民们的脸上绽放出会心的微笑。

当天,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干渠在6号渡槽旁举行通水仪式。一大早,周边乡镇的各族群众骑着摩托车、开着小三轮或小轿车,拖家带口闻讯赶来,见证这条惠泽十里八乡的民生水利工程正式通水。

“天下黄河贵德清”。黄河流经贵德段,并未滋养到两岸的崇山峻岭。湛蓝的河水、绿树成荫的河岸与光秃秃的山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2毫米,田野干涸,浇水困难,两岸农民“守着奔涌流淌的黄河水,只能靠天吃饭”。

兴修提灌站,引河水上山。从上世纪开始,世居在黄河沿线的群众想尽办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1967年,我们村修了两级提灌,一级用了4台水泵,二级用了3台水泵,解决了全村173公顷耕地的用水。但由于电费、维护费高,加上泵站管理人员工资,浇一次水,每亩地就要多投入25元。”

贵德县河东乡麻巴村党支部书记俄日说,全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村,村民世代以种植冬小麦、栽种梨树和发展部分畜牧业为生,虽然土地肥沃,由于缺水,特别是冬小麦一年要浇4次透水才能有收成,提灌站水量有限,有时没等浇上水,小麦就干死了,大部分年份还是靠天吃饭。

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守着黄河用不上水”的突出问题,解决频繁发生的水事纠纷,加快推进贵德县农业主产区、旅游核心区、城镇建设中心区发展,拉西瓦灌溉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成为我省“四区两带一线”总体发展布局中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2009年拉西瓦灌溉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启动,2011年8月建前工程全线开工,2015年12月主体工程开工……至此,总工期4年,项目初设概算投资143945.3万元的拉西瓦灌溉工程拉开建设序幕。

“到今年3月26日,随着11号暗渠施工完成,拉西瓦灌溉工程干渠全线完成建设任务。20多天后,我们对干渠全线和8条支渠成功进行了试通水,标志着整个工程主体全部完工。”

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管理局质量安全办公室主任李云霞介绍,西起贵南县阿龙沟东至贵德县河东乡偏渡滩,穿山架桥穿行于黄河南岸山峦间,全长52.3公里的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在建设进程中,管理局与7家施工建设单位攻坚克难,引入新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完成了隧洞高地热、渡槽止水、渗水坍塌等技术难题,创造了我首诸多的首例和第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1号渡槽肋拱跨度达到48米,槽身支撑结构采用上了变截面悬链线无铰肋拱;全长1135米、最大跨度40米的6号渡槽槽身支承采用上承式空腹桁架拱;2729米的4号渡槽,采用下承式空腹桁架拱、立式整体预制吊装方案,重达386吨,是目前省内单件吊装重量最大、长度最长的渡槽;2号倒虹吸管径2.4米,是目前省内单管口径最大的倒虹吸,伸缩器采用单向轴向波纹式新型产品,实现了50年免检……

山峦间渡槽高高架起、明暗渠更替前行,橘红色的倒虹吸沿山势而行,宛如一条时隐时现的巨龙沿着黄河南岸向东延伸。

“20多年前国家投资修建了这条旧渠道,但水量很少,大部分时间水渠是干的。我们村只安排48个小时,15天轮一次,全村要派出几十人要守住沿线的分水口,日夜浇灌,这样还有很多地浇不上水。”

王屯村村委会主任贾林说,现在好了,缺水的难题解决了,村委会计划调整种植业结构,借全村肥沃的土地种植蔬菜、发展温室大棚,让全村的耕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增加村民的收入。

走出贵德县城,沿着西久线行驶几公里,路旁一座互联网+生态智慧科技农业观光示范园——“壹方圆小镇”拔地而起,智能温室、养殖园、观光采摘园已初具规模。

“投资商能将2亿元资金投到这里,主要因素是拉西瓦灌溉工程干渠从这里经过,将这里变成了灌溉方便的水浇地,再加上交通便利、地域开阔,全村的土地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支部书记余立林说,以前浇水难,这里逐渐变成了撂荒地。随着拉西瓦灌溉工程的完工,全村240公顷土地全部实现流转,每亩地平均升到了500多元以上。村民就近打工,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李占彪介绍,工程通水后将原有提水灌溉改为自流灌溉,改善并新增贵德县南岸黄河谷地灌溉面积1.33万公顷,惠及河西、河阴、常牧、河东等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余各族群众。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1亩,年均收入增加1000元。

据水利部门测算,整个灌区每年可节省0.212万公顷耕地提灌用电,节约电费367.87万元,亩均减少电费95元左右。尤其引水上山,为绿化荒山奠定了供水保障,正如余立林所说:“再过两年,大家再来看看,公路东面的山顶上一定会绿意盎然。”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