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海南 详情

海南州共和县:“光伏+”澎湃起绿色新动能

2024-06-28 16:02:59 来源: 作者: 编辑:超级管理员

6月26日上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海南州共和县,以实地采访、现场体验的形式,参观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海南州光伏园区,近距离了解水光互补、“光伏羊”等生态特色,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在海南州的生动实践。

初夏时节,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无声地汲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量”。

而在十多年前,塔拉滩不过是一片风沙漫天的戈壁,由于降水偏少、光照强,加上盲目开荒的影响,总面积有2136平方公里的塔拉滩,原先土地荒漠面积就有674平方公里。

2012年起,这里开始建设起了光伏园区。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609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建成面积345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积极探寻“光伏蓝”赋能“生态绿”的发展之路上,共和县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乡村振兴”“光伏+生态+畜牧业”等生产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以清洁能源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悉,2022年,共和县投资228.75万元建设光伏生态牧场示范点1个,牧场草场面积2.8万亩,辐射带动铁盖乡村集体经济4个,农牧户771户。2023年,投资343万元,在黄河水电共和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等7家光伏企业,利用5.18万亩光伏草场,建设13个光伏生态牧场(30个放牧点),养殖光伏羊1.2万只。同时,充分发挥光伏园区入驻企业自身优势,构建“光伏+生态牧场+合作社+农牧户+订单销售”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加工链、产业链、销售链,进一步增强生态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形成生态保护、电力生产、群众生活“三生共赢”局面。

自2015年,铁盖乡与园区发电企业签订放牧协议,下合乐寺村的牧民开始在光伏园区有序放牧,“牧光互补”的模式逐渐被推开。为了让羊群能够畅通无阻地吃草,园区工作人员通过研究将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从原来的50厘米抬升至120厘米,打通了羊群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

近年来,下合乐寺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打造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新模式,走上了“支部引领+企业扶持+合作社经营”的产业兴旺新路子。

50岁的李啟祥是土生土长的下合乐寺村村民。按照他的话说,一家人的“老本行”就是种地放羊。自2019年开始,李啟祥一家的生活条件不仅大幅改善,每年也有了一定的固定收入来补贴家用。“村里建了合作社,我们的羊都放在合作社里一起养,如今,我有稳定的工资,年底还能拿到分红……”李啟祥很是满意。

2020年,铁盖乡党委与联点帮扶单位中国华能集团青海分公司共谋产业发展思路,利用400万元建成广多源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营牛、羊、鸡养殖和销售。

“全村314户全员入社,社员依托塔拉滩‘光伏牧场’,年收益达60万元。”下合乐寺村党支部书记陈列东主说,村里还与联点单位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达成7万亩草场免费使用协议,全力打造“铁盖光伏羊”品牌,在恰卜恰镇设立“铁盖光伏草膘羊”直营店,助力群众增收。

从生态效益看,通过牧光互补生态牧场建设,推行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等引入生态牧场建设中,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和生产方式,推动发展以草定畜、资源匹配、环境友好、产出高效、食品安全高效可持续畜牧业。建成的光伏电站可减少蒸发量30%以上,降低风速50%以上;建设生态牧场,对半退化草场和沙化区域进行牧草建植、施肥等实质性修复,实现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从经济效益看,通过牧光互补生态牧场建设,采用现代畜牧业饲养管理技术,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以2022年共和县光伏生态牧场示范点运行分析,养殖纯收入达70万元,节省饲草料成本75.52万元,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户均增收0.19万元。2023年在7个光伏企业建设生态牧场13个,养殖光伏羊1.2万只,辐射带动塘格木、沙珠玉、恰卜恰、铁盖等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13个、农牧户3056户,养殖纯收入达1058.69万元,节约饲草料成本197.28万元,户均可增收0.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