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刊青海行④丨“水光互补”释放绿色能源优势
初夏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一眼望不到边,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光伏板下,羊群悠闲地吃着草,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之为“光伏羊”。
“光伏板下面这些羊,是我们请过来帮忙除草的‘特殊员工’”。黄河水电龙羊峡水光互补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笑着介绍道。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产业园内,悠闲吃草的“光伏羊” 宋兴霖/摄
在光伏园里放羊,其实是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
塔拉滩,98.5%的面积都是沙化土地,虽然一度沙尘肆虐、寸草不生,但这里地势平坦,且光能资源丰富,适合大面积建设光伏电站。于是,2012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在塔拉滩修建了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
为了预防大风卷起的砂石损坏光伏板,工作人员在园区撒了不少草籽,用来防风固沙。由于光伏板的遮挡,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原来的不毛之地逐渐长出了绿草。
草长起来了,沙也固住了,但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杂草遮挡住了光伏板,降低了光伏板发电的转化率,冬天还存在火灾隐患。工作人员曾试过人工除草、洒除草剂,甚至还想过把光伏板架高,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把羊请进来,让羊吃草吧”。这样一句看似玩笑的话,却成就了如今的“光伏羊”。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不仅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也减少了光伏园除去杂草的人工成本,实现了光伏企业和牧民双向受益。同时,通过羊粪施肥、养膘出栏,不仅实现了园区生态良性循环发展,而且提高了牧民养殖藏羊收益。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产业园内,一排排光伏板汇成“蓝色海洋” 张博/摄
迄今,海南州已经建设“生态光伏牧场”12座,仅2023年养殖出栏“光伏羊”就达到了1.3万只,真正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座牧场、富一方群众”的良性循环。
光伏发电虽好,但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问题。“光伏发电只在白天有效,晚上出力为零。万一遇上阴雨天,它更无法保证达到用电高峰期的发电功率。”黄河水电龙羊峡水光互补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坦言。
为了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的问题,黄河公司联手相关科研院所,研发出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的模式,不断增强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
远望龙羊峡库区 胡蕊/摄
距离塔拉滩36公里外,便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被称为黄河“龙头”电站。黄河水奔流而下,激荡起万朵浪花,巨大的河流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015年,装机容量850兆瓦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在塔拉滩建成。一条33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连接着塔拉滩的“光”与龙羊峡的“水”,由此促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发电工程,实现塔拉滩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龙羊峡 胡蕊/摄
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装机4314万千瓦,在建和新增核准212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球首个电源侧调相机群和世界首条青豫100%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行。
从一滴水、一束光,到一个产业,在塔拉滩上种下的“蓝海”仅仅是青海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依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优势,青海构建了风、光、水、地热、储能“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清洁能源正在成为这里新的“金字招牌”,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