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详情

共和:大河之畔有“大美”

2024-07-25 09:30:11 来源: 作者: 编辑:超级管理员

在海南州,母亲河黄河在境内流经411公里,两岸目光所及皆是一幅蓝天、碧水、丹山、净土、绿地的生态画卷。

追溯海南历史文明的脚步,无时无刻不受到母亲河黄河的滋润哺育。海南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情怀、黄河保护、黄河治理、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历史。

黄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新的故事也一直在发生。

1979年12月29日,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峡谷上,一声震响惊天动地——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

时隔40多年,经历岁月积淀的龙羊峡大坝显得愈发凝重,也有着些许落寞。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从建设时期的繁华到建成后的寂静,再到如今因旅游而振兴,它的身上,镌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成了许多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黄河在离开果洛州之后进入海南州,在经过同德、兴海后,将贵南县木格滩和共和县塔拉滩分隔成两半,然后被龙羊峡大坝阻拦,形成黄河上游最大的人工湖——龙羊湖。作为青海湖的姊妹湖,龙羊湖优质的水资源、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了它的独特优势。

龙羊峡库区水质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头等大事。据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赵邦庆介绍,龙羊峡对上游是承接点,对中游是启示点。水库自列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来,已经完成3大类8个子项目。分别在铁盖、龙羊峡镇和共和县城饮用水源地建设围栏30公里,分别种植生态涵养林和牧草上千亩,建成库区周边环境质量及水库富营养化自动检测体系项目。龙羊湖库区是海南州生态保护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多年来,海南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将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作为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加快实现了龙羊湖库区水清、岸绿、景美。

现如今,依托龙羊湖景区生态治理的成果,备受关注的龙羊峡旅游景区“一路走红”。该地区地形复杂、起伏变化大,旅游景区内既有高山,亦有峡谷和盆地,还有奇特河谷、中低山和沙漠。游客既可以看到水电站的宏伟建筑,又可以领略到特异的“高峡平湖”自然风光。

共和县龙羊峡镇,因龙羊湖而生,依水而秀,多种高原冷水鱼游弋库区,岩羊、野狐、白天鹅等珍稀动物随处可见,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

一直以来,我州进一步加大对龙羊峡水库周边山洪沟道治理、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工程措施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水平。

近年来,依托新兴的工业游、生态游、乡村游,这座小镇走出一条振兴重生之路。

借助龙羊峡景区的不断发展,龙羊峡镇周边村落依托龙羊峡水库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现有住房、果园、林地等要素,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过去,紧靠黄河的共和县塔拉滩荒漠化以每年1.8万亩的速度在增加,草场沙化面积达101.11万亩,农牧民的大量草场被沙土掩埋,植被稀疏矮小,产草量明显减少。

2012年,共和县在塔拉滩修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经过12年的建设,如今的塔拉滩光伏板下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当然,风沙也治理住了,龙羊峡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多年来,共和县防沙治沙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荒漠化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沙珠玉持续推进的人工扎草方格沙障,还是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都被赋予了生态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

曾经四季不长草的塔拉滩,而今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三年以上草场植被覆盖度达到80%;借助光伏发电产业,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实现了“一草两用”,创新“光伏+乡村振兴”模式。

共和县铁盖乡托勒台村村民东主才让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草原奖补收入,到光伏产业园区务工,已经成为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他在光伏产业园区的务工收入超过1.5万元。

“以前塔拉滩一刮风就是扬尘天气,光伏电站建成,加之我们在园区种草,土地上植被渐渐恢复了,扬尘天气也少了。”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工作人员陈超说。

大河之畔有“大美”。近年来,共和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统筹抓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海南实践,绿水青山定将永远成为海南州的优势和骄傲。

记者手记:以“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亲眼看见了共和县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碧波荡漾青海湖、深谷峻崖龙羊峡、日出之城黑马河……这些叫的响的旅游景区被更多的游客所熟知。

共和县地处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生态圈,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更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动共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近年来,州县两级齐心协力,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国家可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共和县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意识,持续发力保持“绿进沙退”的势头,深度提升黄河共和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黄河含沙量,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稳固生态安全屏障根基,保障黄河流域长久安澜,为示范区建设贡献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