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 详情

66年的思念,三代人的接力 ——寻找我的烈士外公陈勇明(一)

2024-08-08 14:29:06 来源: 作者: 编辑:超级管理员

“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如同穿越时空的呼唤,凝结了田女士及其家人跨越66年的深切思念,化作泪水在青藏高原一隅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烈士陵园静静流淌。

8月5日,来自江苏常州的田女士带着家人来到同德县烈士陵园,在烈士墓碑前献花、鞠躬,当擦拭外公的墓碑时,田女士再也没有忍住眼泪。

老兵参加剿匪战斗光荣牺牲

在同德县烈士陵园内,青松翠柏下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当中,有27块墓碑格外显眼。

这是一段尘封了60多年的历史,是一场平叛剿匪战斗中发生在同德草原上悲壮惨烈的一幕——大湟民兵骑兵支队湟中一连二排27名民兵和3名当地干部与400余名叛匪遭遇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田女士的外公,时任大湟民兵骑兵支队湟中一连副连长的陈勇明就是其中一员。

一个从江苏金坛走出的放牛娃,用他的一生书写了忠诚与勇敢的传奇。陈勇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抗美援朝的烽火,再到青海高原的平叛剿匪,他和战友一起,足迹遍布了大半个青海。

“我小的时候就在家里看到过父亲的军大衣和帽子,还有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田女士的母亲通过微信向记者诉说道。

1955年,退伍后的陈勇明在青海转业,被分配到湟中县供销社工作。1958年因青海剿匪平叛形势严峻,陈勇明等一批有战斗经验的退伍老兵再次被召集参加民兵队伍,任命为湟中民兵连副连长,经过短暂集训后紧急开拔各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剿匪平叛战斗。

据同德县志记载:1958年下半年,湟中民兵一连二排奉命驻守同德县河北乡石藏寺一带执行平叛和守点任务。同年10月8日,河北乡党委决定由乡党委副书记孙有德和陈勇明带领一连二排27名战士和5名区乡干部,前往瓜什则贡麻赛欠一带侦察匪情。

早晨8时许,当二排指战员翻过第二道山梁时,发现老鼠滩一带有许多牛羊和牲畜驮子。按照陈勇明的建议,孙有德指挥部队撤回第二道山梁迅速抢占有利地形,进行战斗部署,同时派2名干部迅速回乡上送信求援。

10时许,叛匪向二排阵地发起攻击。全体指战员顽强战斗7个多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共毙敌80余人,但寡不敌众,弹药耗尽,援兵因受阻未能及时赶来支援,不得不就地砸毁武器,埋藏好文件,与叛匪展开赤手肉搏……

最后,除索南木和吴德清2人因受伤被俘外,其余30人全部壮烈牺牲。

相守三年夫妻二人阴阳两隔

时间指针拨回到1955年,陈勇明从部队转业时,妻子黄秀风从老家江苏金坛跟随来到了湟中县定居。三年里,他们相亲相爱,过着普通人一样幸福的生活。

1958年,26岁的黄秀风临产,夫妻二人商议决定让黄秀风回江苏老家待产。“当时,父亲被召集参加民兵,母亲没人照顾,回老家有外婆帮忙……”朱青苏回忆说。

黄秀风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分离,但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诀。

回到江苏金坛的黄秀风每个月都会收到陈勇明写来的信,他们用朴实的文字倾诉对彼此的思念。

“到了10月份的时候,母亲突然接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朱青苏告诉记者。

由于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黄秀风只接到了陈勇明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消息,却不知道丈夫安葬在了何处,有没有墓碑?而陈勇明牺牲时,他们的女儿才刚满五个月。

至此,黄秀风失去了丈夫,女儿失去了父亲。黄秀风怀念陈勇明时,唯一的方式就是时常抚摸他们结婚时丈夫送给自己的一条绿色的羊毛毯。

取名“青苏”开启千里寻亲之旅陈勇明在江苏老家的原名叫朱根富。在青海参加民兵时由于纪律要求,改名为陈勇明。女儿出生后,黄秀风为她取名为朱青苏。

“青是青海的青,苏是江苏的苏。这是父亲参加剿匪战斗之前与母亲约定好的名字。”朱青苏说。

朱青苏,这个名字寓意着青海与江苏的深情联结,也承载着父母之间未尽的缘分。她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开始了寻根之路。虽然年已六旬,但她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自打记事起,朱青苏就时常看见母亲捧着毛毯独自流泪,母亲一遍又一遍地给她讲述父亲的故事。

“只要得知周围有人去青海,母亲就会央求大家帮她打听父亲的消息。可是找了很多年都没有可靠的线索。”朱青苏说。

后来,黄秀风由于中风行动不便,也就没有了来青海的念头。“母亲来不了青海,但嘴里时常念叨父亲。她很后悔当初离开青海,她说如果当年留在父亲身边,也许将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2017年,86岁的黄秀风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一直叮嘱女儿朱青苏去青海找到丈夫的安葬地,带回远在高原上的“父土”和她一起安葬。

已经66岁的朱青苏因身体原因无法来到高原,便把寻找父亲的任务交给了女儿田女士。

今年43岁的田女士看着老去的母亲,一天天消瘦的身体,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完成母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