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三促·千名干部下乡】让好政策成为打开群众致富门的“金钥匙”
三月,高原春寒料峭,青海湖南岸的冰凌尚未完全消融,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的存海家庭农场内却已春意盎然。缀满粉白花朵的樱桃树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热闹开讲。共和县恰卜恰镇副镇长史正明手持“政策二维码”,一边扫码一边向围坐的人群讲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就像咱们这个智能温室,明年政府还要追加30%的设施改造补贴。”种植户郭存海立刻接过话茬:“那我得再包两棚!去年用上水肥一体机,产量翻番,卖到超市每斤多挣两块。”连日来,在海南州,这样生动鲜活的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场景,正不断在广袤的农牧区上演。
主题党日:让政策宣讲“活”起来
3月11日上午,同德县唐谷镇力伦村会议室内暖意融融。一场藏汉双语政策宣讲会以“围炉恳谈”的形式展开。县政协宣讲团成员、乡镇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中央一号文件惠农政策图解”展板前。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藏语解说,惠农政策化作跃然眼前的实景图。“乡亲们,今年产业振兴的‘政策礼包’里,规模养殖每头牛都有相应补贴,青贮饲料加工设备能享购置补贴,还有冷链运输专项基金……”讲解声刚落,力伦村经济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周本加便在本子上快速记下政策条目编号。一旁的民生服务专区同样热火朝天。心内科专家在诊疗帐篷里为牧民测量血压,藏语医嘱伴着血压计的提示音传出:“血压偏高要注意低盐饮食,建议定期到镇卫生院监测。”诊疗台前已排起长队。当夕阳为草原镀上金边时,这场持续6小时的“政策集市”迎来高潮。500册图文并茂的藏文版《高原特色种养技术手册》分发到村民手中。村党支部书记才项多杰捧着“政策大礼包”感慨:“专家上门送诊,技术送到帐篷,这样的主题党日才是真的好!”
非遗宣讲:让一号文件“声”入人心
在贵南县茫曲镇加土乎村,村民们以国家级非遗“贤孝”曲艺为载体,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融入悠扬唱腔:“草原奖补稳当当,牛羊保险兜底强;生态牧场连成片,牧家乐里饭菜香……”这场别具一格的政策宣讲会,让生态优先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牧民心中生根发芽。在贵南县黑藏羊繁育中心,改建升级的太阳能供暖圈舍,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生动实践。饲草料智能投放系统前,饲养员久先本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羊群健康数据。这是贵南县践行“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具体举措。依托“县乡村三级技术指导责任制”,贵南县将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转化为“手把手”教学场景。通过“面对面”培训,让每户牧民都掌握标准化养殖规程。同时,构建“企业+合作社+牧户+基地”全产业链,贵南现代草业公司与高原牧业肉品加工基地形成闭环产业体系,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目标,使黑藏羊产业前端种源繁育与后端精深加工无缝对接,带动牧民户均增收突破2.3万元整。
“解忧宣讲”:直击群众急难愁盼
在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飘着酥油茶香的热炕上,宣讲团的“政策问诊”温暖开场。兴海县百姓宣讲团副团长杨秀才让翻开民情笔记本,将村民念叨的“草场流转纠纷”“黑青稞收购价波动”等烦心事儿细细记下,对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条目逐条“抓药开方”。这支带着泥土味的宣讲队独创“三诊法”:走村串户“预诊”摸准民生脉搏,晒场院坝“会诊”拆解政策干货,定期回访“复诊”追踪疗效。在村文化广场的老杨树下,宣讲员把文件里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化作乡亲们听得懂的“合作社分红账”,把“产业扶持政策”变成牧民掐着手指能算清的“饲草料补贴”。政策条文不再是纸上铅字,而是化作了干部卷起的裤腿、群众舒展的眉头。当草场纠纷调解方案在糌粑碗旁谈妥,当滞销的黑青稞找到了订单收购渠道,幸福村的牧民们摸着怀里新办的惠农存折感叹:“文件里的黑字字,真真变成了咱们口袋里的红票票。”连日来,海南州将中央一号文件化作牧民听得懂的“草原振兴策”。宣讲队以非遗贤孝弹唱解读黑藏羊产业链升级路径,设立“流动政策诊所”破解草场确权、冷链物流等难题。通过“文化浸润—产业解码—民生落地”三维宣讲体系,让文件中一项项好政策成为打开高原现代化农牧业新局面的“金钥匙”。融媒记者:增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