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南 详情

“环保卫士”端主加的绿色坚守

2025-06-30 11:09:26 来源: 作者: 编辑:超级管理员

6月,贵南县过马营镇草原上绿浪翻涌,在炽烈阳光下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56岁的牧民端主加略微驼着背,脸色黝黑,用心捡拾着草原上每一处的垃圾。

今年,端主加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他说:“能得到国家的认可,说明这19年来我做的事儿是对的,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当记者问起端主加为什么要捡垃圾的时候,他打开了话匣子:“1997年家里的牛死了两只,划开肚子,里面全是垃圾。那个情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端主加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个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弯腰捡起一个被牛羊啃咬过的塑料袋。19年来,这样的场景在这片草原上重复了无数次。

他深知保护好草原不能只靠他一个人,他开始发动身边的人参与进来。最初响应的只有8个同乡,他们9个人每天早上揣着干粮、扛着铁锹,开始徒手捡拾垃圾。没有运输车,他们就用骡马驮运;没有经费,端主加就变卖家里的酥油和羊毛。

在端主加的带动下,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拥有汉、藏、回等6个民族334名成员的“过马营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

“有一次端主加卖了家里过冬的青稞换来了汽油,老婆躲在帐篷里哭了一宿。”协会会员索南才让回忆道。

在端主加的皮卡车后备箱里,常年放着三样东西:磨破手柄的铁锹、写满心得的笔记本、护肝片。2002年他得了肝硬化,被告知只能活两个月。“那会儿每天吃了药就去捡垃圾,结果身体慢慢就好了。”他说,他活下来是老天爷眷顾,所以他要做一些更有意义事情。

利用捡垃圾的时机,他仔细观察绘制出《过马营垃圾分布地图》,17个自然村、8个草业分厂垃圾点标注得密密麻麻。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边捡垃圾,一边种草。

38岁的切毛乙亥是切扎村的村民,他从19岁开始就跟着端主加捡垃圾,在他的心目中,端主加做的就是正能量的事,他愿意一直追随下去。

据切毛乙亥回忆,2023年冬季的暴雪让西久公路结冰三尺,端主加带着会员们凌晨4点就上路铲雪。“他肝病犯了,疼得不行,还坚持跪在冰面上装防滑链,手冻得像紫萝卜。”

司机王师傅说,冬天他们常去多什则沟、达日德沟、老虎沟清雪,因为那里弯道多,一下雪就很容易出事故。19年来,他们累计清理垃圾1500吨,种下41万棵树,成活率高达98%,654处水源地恢复清澈。

说起这些,端主加谦虚地摆摆手。他指着远处的羊群笑着说:“你看那些小羊羔,它们不该吃塑料啊。”

在过马营镇寄宿学校的课堂上,端主加常带着装满垃圾的玻璃瓶给孩子们讲课:“这是去年在你们草场捡到的,里面有23个零食袋。”

协会中年纪最大的是今年86岁的老党员拉巴,他2006年加入协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大家都担心他年事已高,身体吃不消。老人却非常执拗,坚持要为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

协会会议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三江源生态保护纪念章……其中,大家最珍视的,是牧民送的那面写着“草原清道夫百姓贴心人”的锦旗。

端主加整理了一下衣袖,拉住记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想借助你们媒体倡议一下,希望大家不要乱扔垃圾,我们的草原很脆弱,我们再怎么努力地捡,也扛不住大家随手地扔啊。”

采访结束,端主加也要带着这支高原上的“绿色军团”返程了,他们的身影逐渐隐入地平线,可那份扎根故土的炽热深情,对草原赤诚守护的坚定信念,却如镌刻心间的印记,久久震撼心灵。即便在荒芜之地,怀揣热爱与坚守,也能让希望破土抽芽,生长成繁茂葱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