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 详情

黑土滩重现“绿海” ——贵南县黑土滩治理见闻

2025-07-11 11:11:21 来源: 作者: 编辑:超级管理员

从西久公路的一处岔路口向东南方向出发,经过40分钟的沙路,再转乘皮卡车走完30分钟的颠簸山路,来到贵南县过马营镇麻什干村的大山深处,这里便是麻什干黑土滩治理工程现场。

在海拔3500米的麻什干村,映入眼帘的是绵延起伏的“绿色”画卷,还有开满山间的紫色鲜花,半人高的休牧围栏守护着草场,让这片草原重焕生机。

7月7日,是麻什干黑土滩治理工程开工的第9天。当日下午5点,现场300多名工人在工程负责人旦增尼玛的带领下,正在山坡上排成两排从左至右翻土掩埋草种。头顶上的无人机来回穿梭在山底与山顶之间,忙着搬运草籽和肥料。

麻什干黑土滩治理工程是2025年贵南县草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工程,治理面积20500亩,工期从6月底开始,到7月底结束。

丹增尼玛介绍,黑土滩治理采用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三种草籽,肥料全是牧草颗粒专用有机肥。相比过去,如今有了机械、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的“加持”,治理时间大大缩减。

据《海南州志》记载,自20世纪70年代起,海南州各地草场持续退化,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其中,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牧业地区黑土滩问题较为突出。

参与麻什干黑土滩治理的村民多科回忆道:“小时候,草场丰茂,牛羊无忧。然而随着黑土滩的出现,草场承载压力增大,牛羊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面对严峻的形势,海南州积极行动,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组织群众尝试在黑土滩上种草。1998年国家实施“草畜平衡”政策,更为海南州的黑土滩治理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黑土滩治理过程中,各地普遍使用高成活率的披碱草、中华羊茅、冷地早熟禾,并采用三种草籽混种的方法,以此提高黑土滩治理成效。

今年5月,贵南县森多镇鲁秀麻村村民华太加参与了森多草原修复黑土滩工程。他告诉记者,近些年大家配合政府对区域内分布的黑土滩、黑土滩坡,通过人工饲草种草、补播改良、松土施肥、植被修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不仅提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使草原自然风貌逐步恢复。

华太加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前因过度放牧、鼠害泛滥,草原生态遭到破坏。作为当地的牧民,我们有义务保护好这片草原,也会全力配合好政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往日黑土滩,今日绿意浓。2025年,贵南县共计投资5035万元,新建重度退化草原修复4万亩,中度退化草原施肥改良10万亩,铺设无纺布600万平方米,并对全县六乡镇天然草原实施长126.95万米的休牧围栏封育。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退牧还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生态治理工程,既有效增加了牧民群众收入,又提高了退化草地的植被覆盖度,改善了草地生态功能,提升了实施区草地生产力,使全县草地植被覆盖度得到显著提高。

贵南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高级畜牧(草原)师索南加介绍,黑土滩治理项目竣工后,将采取三年禁牧封育管护措施,给予草原充足的自然修复时间,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

黑土滩治理对维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面对重任,海南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种草工作,遏制天然牧场黑土滩化蔓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绿色发展底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