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农春河畔披绿衣一湾清水润两岸
7月22日,“溯源黄河听涛九曲”2025年“学习强国”融媒报道团走进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在这里,黄河像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峡谷间缓缓铺开,清得能看见河底的卵石。不远处的黄河一级支流农春河,也正悄悄发生着让人欣喜的变化——曾经淤塞的河道通了,岸边的杂草被错落的灌木取代,水鸟掠过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
近年来,贵德县紧扣青海“三个最大”的省情,一门心思扑在让家乡水更清、岸更绿上。对待农春河,就像庄稼人打理自家的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整治,盼着这条小河能跟上黄河的步伐,共同焕发新的生机。
乔灌草组合防治面源污染
针对农春河流域此前存在的面源污染、岸坡侵蚀、植被覆盖度低、河道稳定性差以及水源涵养能力不足等问题,贵德县积极行动,争取到中央水生态污染防治资金5980.32万元,于2023年正式启动青海省黄河贵德段一级支流(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我们建设了‘乔—灌—草’组合植物面源污染工程,从河岸两边向岸坡爬升,就像给农春河穿上了一层绿色防护衣。”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安怡介绍道,“这一工程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物进入河道,从源头上改善水质。”
护坡披绿锁住流失水土
与此同时,岸坡保护工程也稳步推进。施工团队完成了河岸滩地生态修复3.63公顷、退化区重构覆绿10.34公顷、缓冲带功能强化修复5.93公顷,建成生态护坡4373米,共修复地块306.9亩。“以前一下大雨,河岸的土就被冲走不少,河道也跟着遭殃。现在有了这些生态护坡和植被恢复,心里踏实多了。”项目所在的贵德县河西镇多勒仓村党支部书记先巴感慨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24年11月,该项目全面完工。如今的农春河,防洪能力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显著减少,河流生态稳定性显著提升,有力助推了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种下生态林变身“致富林”
贵德县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还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考虑各村实际。在栽植云杉、油松、圆柏等生态林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栽植了梨树、文冠果等经济苗木。这些经济苗木不仅为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与河流沿线其他生态旅游资源相互映衬,为河西镇“农春河畔梨花谷”沿线各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前这片地就是普通的荒地,现在种上了梨树,等果子熟了,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来,我们村的收入也有盼头了。”许志全满怀期待地说。
据统计,该项目共计栽植生态乔木1.23万株、经济林木0.96万株、灌木27万株,喷播草籽32.85亩。这些树木和植被在农春河畔扎根生长,逐渐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
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是贵德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道路上的生动实践。未来,贵德县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让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绘就更加绚丽的绿色发展新画卷。
(来源:学习强国青海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