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学 详情

曲沟记忆

2018-01-14 19:12 来源:海南报 编辑:多杰卓么

   c4e1e7c428ee24bbbc1560cae8081dae (1).jpg

     赵久莲,青海省共和县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系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报》“人文海南”签约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是读书、运动、写作、旅行。
  龙羊峡水库天蓝水清,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这是大自然的赋予,也是人们对黄河利用和改造的成果,苍茫雄伟的查纳山,向人们讲述着龙羊峡的过往今来。龙羊峡水电站1976年开始建设,2000年8月建成,历经24年,建设如此巨大的水利枢纽,库区移民将付出怎样的牺牲?水库淹没了瓜果之乡曲沟的万亩良田和果园林场,万间农舍和畜棚,还有那古老的菊花城。
  30多年前,为了国家建设龙羊峡水电站的需要,黄河沿岸开始了库区移民搬迁,按对象的不同,分农牧民群众搬迁、地方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搬迁、省属劳改农场搬迁三种类型。农牧民群众搬迁是整个搬迁工作的主体,也是这次搬迁中付出最多的群体,据相关资料记载:共和县曲沟乡17个生产队,1968户,12300人(不包括贵南县),搬离了世代生活的土地,有一部分人迁移至塔拉台,在那荒原上重新建立一个新家何等艰辛哪!在当时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移民们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和工具,不仅要开荒种地,建起房舍,还要翻山越岭,修筑道路,修建基础设施等。有一部分人迁移至格尔木市大格勒乡,临走时装了一袋曲沟的土,挥泪乘着大卡车走了。在那片广袤的田野上垦荒种地,没有可供歇息的房屋,经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野狼、狐狸出没,经过之处渺无人烟、罕见农舍星星点点。其中有部分人难离故土,又重新迁回龙羊峡,用那股吃苦耐劳劲儿,在高山深沟的一片盐碱地上,用锄头、铁锨、手推车一点点铲出来耕地,经过多年的培育,土壤才慢慢好起来了。多少人因为劳累留下了病根;多少孩子因为搬迁耽误了学业;多少老人病失在他乡异地。老曲沟人可谓:“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他们无私地奉献了他们的家园,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一切。
  建成的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电站,为青海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输送出了源源不断的电力,造福了亿万人民,它不仅将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拦住,还在这里形成一座面积380平方公里、总库密量240亿立方米的人工水库。为龙羊峡地区的旅游、养殖和改变区域环境创造了条件。如今龙羊峡水库养殖的三文鱼已经成为了青海省的著名品牌。水光山色,苍穹碧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龙羊峡山水如画的美。作为库区移民的后代,走到龙羊峡,望着碧波粼粼的黄河水,在为父老乡亲做出无私贡献自豪的同时,也生出些许伤感,毕竟水下淹没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里有我们童年的小村庄,无论远行到何处,都走不出它的边际。往日的情景不再显现,往日的踪迹无处追寻,水下是我梦中的曲沟家园。
  走进移民搬迁村,今年81岁的王阿爷,当年的尕小伙,如今皱纹爬满额头,身体也佝偻了。他领着我走进他的家,指着新盖的楼房,眼角溢满了笑意:“这是国家补贴给库区移民的资金盖起来地,娃娃们还能到水库捕鱼,拿到恰卜恰市场上卖个零用钱。国家还给我们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这日子,我们知足了。”朴实的言语,流露出的是库区移民对国家的感激之情。村子里老人们聚堆扯着闲话,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绕去,从搬迁到安居,龙羊峡库区移民们历经艰辛,在另一片土地上建成新家园,走上了属于他们的幸福之路。
  母亲河黄河在共和腹部的半圆形流程达400公里,无私的哺育着中华儿女。查纳山神姿仙态,龙羊峡沿岸曲折婀娜,股股清泉淙淙流入黄河,曲沟精神在这里默默延续!此起彼伏的藏歌,在青山水岸中环绕,一山一水间,几分神秘,几分浪漫,几分诗情,几分画意。曲沟终将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水中的曲沟,亦真亦美,至真至美,永远永恒······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