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详情

越过沙丘 有绿洲在等候

2018-09-15 15:02 来源:海南报 作者:肖玉珍 编辑:陶亚荣

从共和县恰卜恰镇前往塔拉滩时,阴沉的天空中飘着小雨。茸茸细草,在黄沙上织就了一层新绿;一墩墩的席芨草,长得有一人多高,随风摇曳;放眼望去,一道沙梁蜿蜒起伏,一方方草方格,如龙鳞一般紧贴沙梁,方格内,乌柳茁壮成长,高的已达两米,树下各种不知名的草本植物已经生成,整个沙梁已被初步制服,由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就像一条温顺的绿色巨龙。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对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精神肃然起敬。

我们到达二塔拉后,越野车拐入了一条正在修建的泥土小路,同行的共和县林业局环保工作人员说,这条路离治理沙丘的地方有22公里。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见到了在沙丘上忙碌着一脸黝黑的王生龙,他正在指导大家如何将被风沙破坏的沙障方格更好地固定在沙子中,如何会更稳固,时间会更久一些。

“这些天的天气太好了,时常下点雨,沙子比较潮湿,这些用来固定风沙的沙障方格埋起来会更牢固。前期我们种的草已经发芽了,栽种的树苗也活过来了。雨太大了有时候会把种子给淌掉,如果天气晴了,光照太强好多种子就活不了。”王生龙指着一颗绿油油的柠条说。

IMG_1679_副本.jpg

王生龙负责的是共和县塔拉滩沙化土地封禁项目,每年4月份植树造林的时候,他们就会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沙丘,在附近搭起帐篷,开始在荒滩上种植绿色的梦想。柠条、乌柳、青杨,这些原生物种,在沙漠中安家落户,阻止沙丘侵蚀附近的草场。这些年来,一株株绿色的植物慢慢成长了起来,沙丘不仅不移动了,而且植被也有渐渐恢复的迹象。

与王生龙同行的尕周从事治沙这项工作已经五年多了。每年的种树时节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天不亮他和大家就从帐篷中起来,拿着工具开始工作。八点多的时候,大伙儿就在沙丘上吃早饭。随后的一天中,他们向沙漠深处一点一点前进。挖坑,种树苗,浇水……将以片片绿色铺到了沙漠腹地。“这几日就是要管护好成活的树苗,不让牛羊把树皮啃坏了,我们还会对被风沙破坏的固定带做修补,巩固治沙成果。”尕周说。

有人说,十年树木。然而,在沙漠中种树,绝对是百年树木,种植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春季植树造林的时候,他们每天平均要跑六十多公里的路,从恰卜恰镇拉水。运水车一次只能拉25吨水,一天拉两次,50吨水在这里根本就不够用。如果遇到了干旱天气,前期的工作基本上还要重新来一次……

timg.jpg

记者站在沙丘上遥望远方,沙梁的那一边就是青海省治沙试验站。这个凝聚了三代致力于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的治沙试验站,现有林地1867.5亩,疏林地289.5亩,灌木林地2248亩,全部为人工防风固沙林。

在双重绿色攻势的夹击下,飞扬跋扈的沙龙渐渐变得温顺起来。而且,沙丘周边的环境渐渐好转,不知名的鸟儿出没草丛,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采访回来后,我们从共和县林业环保局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共和县按照全县区域在青海湖流域和共和盆地两大类型区地形的特点和现有“两带一网一片”的格局,在青海湖盆地,强化原生植被的培育和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共和盆地突出对塔拉滩荒漠化生态综合治理。在水土条件较好的黄河河谷地区加快造林绿化,发展林果业,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自2000年以来,共和县实施退耕还林20.75万亩,人工造林63.17万亩,封山(沙)育林(草)46.99万亩,工程固沙2.1万亩,湿地保护10.3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36.8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76.6万株。

热门新闻